....         

留言簿

公告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搜索

登陆

友情连接

统计

2013/2/3 13:22:0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原文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音版—————————

天(tiān)地(dì)不(bù)仁(rén),
以(yǐ)万(wàn)物(wù)为(wéi)刍(chú)狗(gǒu),
圣(shèng)人(rén)不(bù)仁(rén),
以(yǐ)百(bǎi)姓(xìng)为(wéi)刍(chú)狗(gǒu).
天(tiān)地(dì)之(zhī)间(jiān),其(qí)犹(yóu)橐(tuó)龠(yuè)乎(hū)?
虚(xū)而(ér)不(bù)屈(qū),动(dòng)而(ér)愈(yù)出(chū).
多(duō)言(yán)数(shù)穷(qióng),不(bù)如(rú)守(shǒu)中(zhōng).

[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刍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天地对地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都是按照自然律在运行着,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规律,天地无所谓对他们“”与“不仁”看到这个句让我想起来毛泽东的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是沧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会老去的。所以老天无所谓“”与“不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老百姓安居乐业、生老病死。圣人治理都是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也无所谓“”与“不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子一样,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会导致黔驴技穷,不如按照自然法则少说、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则。 老子在本章阐述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观点“顺其自然

[长篇大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大家都可能误解的一个词就是“刍狗”老子的“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现在的冷猪头、牛、羊等。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多了都是废话,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言多必失,反而会遭到争论不如求得内心的清静,和乐而不为。

汶川地震中的十大少年英雄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在自然面前,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规律生存、进化、发展着。
人类不仅要用博爱之心对待自然,也要用博爱之心对待人类自己,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在前所未有的特大灾难来临之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也和强烈地震一样爆发出强大能量,全球华人就在地震爆发的一瞬间体现出了空前的团结。而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青少年们更是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面对危险。
救出七名同学的雷楚年,15岁,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地震时不是往外逃生,而是冲进教室救同学。跑到自己的教室,发现还有7个同学全部蹲在教室的墙角边,马上带着他们往楼下冲。跑到一半,雷楚年突然发现,跟着他下楼的只有6名同学,还少一个!他又赶紧往楼上跑。留在教室的女孩叫欧静,由于惊吓过度,女孩蹲在门口一个劲地哭,他就干脆抱起她往楼下冲。最后几秒,楼塌了,他和七名同学幸存下来。
救出两名同学的林浩,今年9岁。在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小小年纪的他却在危机时刻,用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学。而自己的父母却至今仍联系不上。还是14岁的姐姐,深一脚、浅一脚带着他们,走了7小时才到达都江堰。

救出三名幼儿的任冬,18岁,他的右手臂有一个长约15厘米,深约1厘米的伤口。因为没有处理过,伤口化脓了,感染很厉害。地震发生时,他跑进幼儿园,先后抱出了3个孩子。他的右臂就是在那时受伤的。
让同学躲在自己肚皮下的甯加驰,15岁,地震时,他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学楼废墟里。“甯加驰,救救我。”说话的是甯加驰的同班同学曾婧。他就让曾婧躲在自己肚皮下,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自己的同学。
救出两名同学的女学生董玉培,10岁,地震那天,教室坍塌了,董玉培在走廊上重重摔倒。清醒后,董玉培发现自己肚子边趴着一个同校二年级的女同学,该同学头部的鲜血染红了一大片废墟;同时,自己的左手边也躺着一个女同学。董玉培活动了一下四肢,发现右肩膀剧烈疼痛(后来医生检查是肩膀脱臼)。董玉培使劲推开自己身边的一些小水泥块钻了出来,然后使劲扒开水泥块救出两个女生。
为女生挡楼板遇难的刘力,15岁,平武县平通中学初中二年级女生曾媛醒来后发现,同桌刘力压在她身上,挡住了楼上塌下的水泥块,她被救了,但同桌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为救同学腰椎骨折的唐富文,16岁,北川中学高一学生,5月12日地震后,为救面临窒息的好友谭勇,他让其他同学推倒砖石,结果砸中腰部。
地震来临的时候,北川职高电子电工班的学生尹全奎和朱华琳刚跑上马路,就听到一个小孩倒在地上大声哭喊,旁边60多岁的大爷大呼“救救我孙女。”尹全奎和朱华琳冲上去抱起孩子冲出去,走出2米多远,一间房屋倒下,大爷被掩没。
救出多名师生的女同学康洁,11岁,映秀小学6年级学生,12日下午地震时,她从6楼纵身跳下,居然没有受伤。康洁自己脱险后,冒着生命危险跨进了随时倒塌的教学楼。她四处搜寻同学和老师。但康洁毕竟只有11岁,逐渐体力不支的她赶紧跑出废墟呼叫救援,从各个地方来增援的乡亲们冲进大楼救出了不少的师生。
帮同学撤退自己遇难的藏族姑娘邹雯,12岁,汶川县映秀小学身高1.6米,是五年级一班的学生,该班的班长和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她是县体育运动会短跑第五名,发现她的遗体时,她的手还紧紧搀扶着一位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她在组织同学撤离。
特大地震来临之计,中国的青少年们体现出了舍己为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道德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境界不同。

 

解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解释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解释2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黄色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下注:“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和使用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

解释3

另无名氏注曰:挫其锐,解其纷,是谓天地不仁;锐不挫,纷不解,是谓圣人不仁。

解释4

在现在大量的网络小说中引用这句话,同时又赋予了一些新的意思。

解释5

既然众生平等,又何来低贱卑微的“刍狗”?天地没有仁爱,把万物当作草扎成的祭品。刍狗非活祭品那样,在祭祀的时候,当场宰杀,而是祭祀完毕,将其丢弃或焚毁。现在引申为:事物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便如废品一样任意丢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即便是宣称“众生平等”的佛教,也未曾实现过真正的平等。
社会上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难道有些人生来就是花朵,而另一群人天生就是那花朵脚下的一块泥巴,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花朵的美丽?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
生命便如刍狗一样,当祭祀完毕之时,刍狗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了。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万物的枯荣,天地的运转,谁也没有办法将其破坏,最终还是要选择不加以干预的“无为”的态度。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老子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

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1973年,马王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魏

  老子坐姿画像

晋以来被误名为《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多以《德篇》为上篇,《道经》为下篇,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後,并分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敦煌写本、银雀山竹简本和马王汉堆帛书保持了这个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德道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老子道德经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关于《老子》的各种注解的评介,可参考《老子〈道德经〉资料整理方案之一——我希言子为某类特定初学者撰写集释性、资料性的摸门读本》。特别推荐冯海涛先生之《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经文可靠,注解精当,译文严谨,解读

老子文化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一则》窦中亮

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河南投资2588万元造紫铜贴金老子像 重达60吨,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
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处,也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目前已建成为一个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区。

编辑本段作品出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2]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posted @ 2013/2/3 13:22:00 myfreemail.lee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