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行业聚焦 >> 市政 >> 正文
浅析城市给水管道施工管理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论文资源库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9-4 18:49:29

  摘 要:近些年,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的整体规化与建设也在加速增大,国内各大城市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给水管道工程的筹建频率、施工规模,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百姓用水需求。对此,水资源的污染、短缺,使得人们越发重视生活用水、供水乃至施工过程中的节水问题。本文就基于节水的城市给水管道施工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对于城市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若要从节水角度来考虑,其不仅可以通过应用新的设计方案、建设材料来实现,同时还可直接加强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此避免管道开裂、滴漏、跑冒等质量缺陷及病害的发生,不但能够有效保证给水管道的运行效率、质量,同时也大幅延长了整个工程的使用寿命,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损失,从而起到节水作用。以下,本文从节水角度出发,针对城市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就一些关键工序、部位的质量控制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城市给水管道沟槽的开挖、支护

  在现代市政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建设中,土方作业的工程量在整个施工项目中占有一定比重,通常需要采用施工机械进行管道沟槽的开挖,并配合人工操作完成具体的施工。在实际进行管道沟槽的开挖、支护时,为避免破坏、损毁作业面内的既有管道、线路以及其他构造物,应事先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的勘察、测量,或向当地有关的地质部门、主管部门索要详细的地质资料、线路分布图纸,以此了解、掌握既有构造物的分部情况、具体位置。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接触或产生影响的既有管道、线路,采取相应保护、迁移等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倘若遇到降雨、地下水过高等情况,为避免管道沟槽长时间遭水浸泡而引起塌落、浮管等现象,可采取人工挖设排水渠、布置挡雨板等排水措施加以防护。此外,由于表面裸露的管道沟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出现变形,从而需要严格控制晒槽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宜超过三小时。通过加强对沟槽开挖、支护的质量控制,在保证不会破坏、影响其他既有管线、构造物的同时,也为给水管道的整体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给水管道基础的变形防控

  在市政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中,管道基础变形过大将直接造成管材出现开裂等质量病害,最终引起渗漏、导致水资源流失,其主要是由于槽内、草底的土体结构过于疏松、水分含量过大、稳定性与强度不足,以至在管道安装完成后出现扭曲变形从而产生渗漏以至于管道破坏,因此在基础施工时必须采用基础换填夯实的方法处理用3:7或2:8灰土对基础铺设30-50cm并分层夯实,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及强度,并根据设计要求铺设砂或浇筑砼支座墩。

  三、城市给水管道的下放、安装

  城市给水管道工程下管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严格检查施工管材的密闭性,倘若存有裂缝、漏洞、孔眼,应及时进行修补处理或与厂家联系调换管材。其次,下管前不仅需要针对管道基槽、井基的尺寸、高程等实际数值进行调查、核对,下管时要考虑中心线位置,管道边线通过细绳进行控制。下管过程主要是人工配合吊车完成。为确保沟槽边坡稳定,吊车应与沟边保持一米以上距离,采用吊钩及柔性吊索进行下管。对于球墨铁管道来说应该注意胶圈是否变形或胶圈挤压而渗漏。对于PE管道来说应严格控制热熔时间及接口平直光滑。值得注意的是,管沟回填管沟回填前,应经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回填土不应有大于100mm 的土块、碎砖等,回填土应均匀分层夯实,机夯厚度每层20cm,人工夯每层15cm,不得回填烂泥或腐植土。

  四、施工现场的恢复

  施工现场恢复是城市给水工程施工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对于施工主道路外的给水管道工程须恢复到原来状况,且须夯实无塌陷,不平整等现象,对于施工在主道路内的排水管道首先增加过街管且恢复及时严格按照道路的结构要求分层夯实,确保满足施工技术要求。

  搞好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环境,及时清理废料和合理利用余料,保持施工现场整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城市给水施工是城市建设的隐蔽工程,必须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全面检测且严格按照施工的技术规范要求施工,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从而给城市的供水、节水提供有力的保证,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服务,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节水的角度出发,城市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施工能力,并通过逐步强化对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以此指导、约束、规范各关键部位、工序的作业行为与操作,由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管道施工的质量安全,进而避免、防范由各种质量病害及缺陷所引起的跑、冒、滴、漏现象,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33742    责任编辑:web3374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